“糧食產量836.9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新鮮出爐的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個沉甸甸的數字,不僅代表了糧食生產的新高度,更是中國飯碗裝著安徽糧的成色!
這一消息讓人振奮!要知道,安徽省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
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首要任務是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這就必須端牢糧食這個“鐵飯碗”,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那么,如何守好糧食生產“命根子”?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三頭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增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來,耕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恢復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壤質量是確保糧食穩產高產的長久之計。
有好地才能產好糧。
楊增玲建議,要建立耕地質量保護和土壤肥力提升機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耕地質量定級試點工作。同時,利用高標準農田推進水肥一體化,不僅可以節約50%以上的水資源和30%的肥料,還能減輕環境污染,提高耕地質量。
過去的2024年,安徽省加快江淮糧倉建設,全面實施“四良五優”工程,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454.6萬畝,生物育種實驗室啟動建設。
同時,加快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新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增長12.6%。
皖北麥收。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多年來,安徽省始終把重農抓糧記在心上、扛在肩上,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也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
“雖然糧食產量保持高位,但糧食單產水平仍有待提升。”安徽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盧仕仁以單產為例,安徽水稻平均單產比江蘇水稻平均單產要少180公斤。
差距就是潛力。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李紅建議,創建江淮糧倉研究院,從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上做文章,確保糧食安全。
“農業科技周期相對較長,這就需要舍得下氣力、增投入,給予長期的政策支持。”李紅坦言,當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江淮糧倉的字眼,很激動,也很向往。
她說,可以統籌整合科研院所、農業高校、骨干企業的力量,打造江淮糧倉研究院,聚焦農業育種、水肥一體化、作物智能感知、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開展多學科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形成糧食生產全產業鏈全過程的科技保障,助力“農業強省”戰略。
作為政協的一名新兵,老家在湖南的中儲糧安徽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歐陽建勛對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同樣有著自己的見解。
“種好糧”,良田、良種、良機之外,還要有良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歐陽建勛建議,倉儲的硬件實力要大幅提升,同時加強統籌儲備保障能力,把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的閑置倉容充分利用起來,提升科學儲糧覆蓋率。
在他看來,不僅要優產、優儲,還要優加,只有加工盈利了,才能倒推生產前端,提升糧食價格,這是一個良性的產業鏈,也是一個系統的組合拳。
倉廩實,天下安。
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5年,將著力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1億畝、產量825億斤以上。高質量推進耕地占補平衡。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抓好工程質量和資金監管。
目標任務依舊在800億斤以上,言外之意,就是要守穩“糧袋子”,糧食產業更穩、產業發展更強,鄉村全面振興才會步履鏗鏘。
值班編輯:程子洋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