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步升高,又是一年茶季將至。2月19日,記者來到六安瓜片核心產區之一的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在六安瓜片茶產業互聯網中心,工作人員正在通過一塊塊大屏幕,監測六安瓜片核心茶園的茶葉生長情況。
“去年入冬以來一直比較缺水,好在茶園及時施加了肥料,茶葉長勢都很不錯。”裕安區農業農村局茶葉中心農藝師嚴家東指著屏幕上紅石埂茶園的茶葉介紹。
六安瓜片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合會技術顧問王思虎告訴記者,裕安區打造的茶產業大數據平臺,包含了茶園地理測繪標定、農事生產、產業配套、產業生態的數據采集和基礎數據庫的建立,能夠對原材料溯源、茶葉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等瓜片生產全流程進行數字化監測。
“近年來,瓜片產業高速發展,但出現了茶園管理不嚴格、生產工藝不規范、外茶流入擠壓市場等情況,讓消費者對六安瓜片是否正宗、是否新鮮產生疑慮,影響了瓜片的品牌形象。為了確保核心產區六安瓜片的高品質、好口碑,我們去年年底建成了茶產業大數據平臺。”裕安區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心主任萬長兵說。
目前已有六安瓜片核心產區的10家重點茶企和相關茶園接入平臺,中心已經對全區的茶園進行了測繪普查工作,對原產地進行精準標定,構建六安瓜片電子檔案、建立茶產業數據庫,初步實現產業數據可視化。
如何確保六安瓜片從原料到生產都是正宗的?王思虎告訴記者,中心為接入平臺的茶企配備了數據采集終端,并給茶農、采茶工、茶葉經銷商、毛茶加工廠發放了電子證。茶企收購原料要通過電子證將數據上傳到系統之中,實現從鮮葉限時限量采收、稱重入庫、成品茶管理等生產全環節的數字化監控,這些數據在數據庫中將自動生成溯源二維碼,最終出現在茶葉產品上。
“這些電子證是茶葉的‘身份證’,也是大數據平臺運作的基礎,數據錄入中減少了人為因素干擾,確保了數據的可靠性。今年茶季前,我們將在核心產區發放1000多張電子證。”王思虎說。
“我已經拿到了茶園電子證,茶園里面也安裝了攝像頭、墑情監測、病蟲草害監測等設備。”獨山鎮觀音洞村茶農吳德莉說,她家種植了10多畝茶葉,以前茶季總有外山的茶葉流入內山區,沖擊核心產區茶葉的價格。她期待大數據中心既能幫助茶農進行茶園管理,也能保護茶農利益。
在獨山鎮的百家沖茶業,數據采集終端等監測設備已趕在茶季到來前安裝調試完畢。“以前的茶葉溯源由企業自己進行,公信力有限。現在通過第三方平臺對我們的生產全流程進行數字化監控并生成溯源碼,更具公信力。”企業負責人馬斌說。
作為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之一,裕安區現有茶園20萬畝,各類茶葉加工廠、合作社、家庭農場293家。“希望借助第三方平臺,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保障核心產區六安瓜片的優質原材料,進而讓消費者喝上正宗的、高品質的六安瓜片。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在全區的瓜片產區推廣這一技術,將更多茶企、茶園接入互聯網中心,提升六安瓜片的核心競爭力。”萬長兵表示。
編后
農業生產要向技術要效益,農產品質量監管、農產品品牌保護也要向技術要效益。六安市裕安區農業農村部門針對茶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監管難題,用技術求突破,通過數字化手段強化茶葉生產質量監管,讓茶農、茶企共同受益,守護品牌價值,實現多贏局面。
(本報記者 袁野)
值班編輯: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