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自媒體時代,大眾不僅是信息受眾,也是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公開、透明、低門檻的媒體環境給領導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的媒介素養和輿情應對能力帶來新挑戰。著力提升基層干部輿情應對能力,是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的重要基礎。
勇于擔當。強化基層干部的宗旨意識,堅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互聯網所建構的虛擬空間已經成為承載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和黨群干群關系的“連心橋”,基層領導干部要善于收集網情民意,在網絡上發現問題,利用網絡解決問題。一方面,強化基層干部的責任意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零距離”交流互動,對網民個性化的合理利益訴求在現實中馬上就辦,及時反饋,以實際行動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做到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另一方面,強化基層干部的危機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由于互聯網的放大效應,許多偶發的“小事件”稍不留神就會演化成“大輿情”,那么,基層往往成為回應事件、處置輿情的第一關口,基層領導干部要充分地預見到輿情風險,重視輿情數據,在信息擴散、事實披露、公眾信任和權威形成方面下好先手棋。
敏于預警。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基層黨委政府要充分注重提升基層干部的媒介素養,開展各種形式的理論學習、實操培訓、模擬演練等,使基層廣大黨員干部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本領,提高自身的輿情預警處置能力。一方面,依托網絡信息監測平臺,借助于大數據、網絡爬蟲、圖文識別等方面技術,及時獲取敏感詞、點擊量、轉發量、跟評量等監測指標,一旦發現異常,要第一時間啟動輿情預警機制,實地查看并且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盡可能將輿情消除在潛伏期,將輿情應對端口前移。另一方面,要對所監測到的信息進行研判,主動搶占信息時效,有效疏導網絡負面情緒,及時掌握各種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準確判斷其性質、特點、演變趨勢。與此同時,基層干部在預警的同時第一時間及時了解網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及時解疑釋惑、回應訴求,走好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見之于未萌,識之于未發”。
善于把控。一般而言,輿情發展分潛伏期、發酵期、爆發期和消退期四個階段,每個時段各有特點。基層干部需要把握輿情的發展規律,積極主動,順勢而為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輿情應對工作要切實做到合時、適度、有效。突發事件發生后,在輿情潛伏期,基層干部要第一時間捕捉到疑似熱點信息,全方位監測網絡輿情動態,及時報上級部門進行研判,思考應對之策,爭取將輿情消弭在潛伏期;在輿情發酵期,要抓住輿論“時”的特點,第一時間以權威信息引導輿論實現各社交平臺的全覆蓋,占領輿論高地,同時,通過信息監測平臺及時掌握熱點,調查反饋真相,回應群眾關切;在輿情爆發期,要抓住輿論“度”的特點,要注重全方位開展信息公開工作,加強與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數據開放平臺以打破“信息孤島”,回應社會關注的答復措辭力求準確有度,爭取社會理解;在輿情消退期,要抓住輿論“效”的特點,繼續監測相關事件的后續輿情,把握結果反饋動態,依法打擊網絡謠言,避免次生輿情的發生。
樂于溝通。網絡思維體現為平臺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創新思維、用戶思維等,廣大基層黨員干部要摒棄傳統輿情管控思維,積極適應媒介技術的發展和群眾的多元化吁求,學會運用網絡思維去考慮問題,掌握網絡溝通技巧,樂于溝通善于溝通,從而掌握輿情工作主動權。一是占領輿論陣地,主動發聲,做到重要信息主流發、事件態勢及時發、權威信息重點發,通過網絡平臺主動追隨民眾關注熱點問題并積極參與討論;二是運用議題設置原理,引導輿論走向,打破利益攸關方的“信息繭房”;三是加強與主流媒體、意見領袖的合作,注重挖掘小事件背后的正能量,產生示范效應。任何輿情都有其現實的物質動因,本質上關乎利益的表達,這就要求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在做好網絡輿情應對工作的同時,還要主動結合輿情開展線下的溝通協調,與網絡溝通形成合力。輿情發生后,基層領導干部線上要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誠懇表態,線下要積極實地調查,及時與利益相關方溝通,推動問題解決;要與主流媒體、專家學者、社會名流合作,建立常態化的信息發布機制,善用網言網語講清講明輿情產生的根源、進展以及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滿意,用“正能量”來匯聚民眾支持的“大流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研究基地)
值班編輯:胡曉苗